曾經我們是這樣喝咖啡的,“喝咖啡”對中國人來說還有幾分特別的意義,手沖咖啡更是講究和情調的特別體現。那個時候誰也沒想到,我們憧憬的咖啡生活會被各種新品、外賣以及優惠券碾壓而過。
之前咖啡更多是充當工作和學習的伴侶,盡管對不少人來說,星巴克的一杯咖啡遠不如一杯奶茶來得平易近人,但讓我們更時尚和國際化了一點兒。不過隨著咖啡時代的不斷深入大家的生活,我們喝咖啡開始變得有些追求了。我們也有更多渠道去獲取和交流關于咖啡的知識。盡管我們仍被速溶所“統治”,但真正的咖啡正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裝逼的一個鏡頭。
國人對喝咖啡這件事正越來越有追求——實際上這不僅是一種自主的行為,同時也是遭到了被動升級。當咖啡變成剛需,剛需就一定會找更便宜的選項,這是經濟學原理,也是人性。“把咖啡賣便宜”已不再是一句口號,平價不是絕對便宜,而是相對便宜.只要產品質量不打折,并不缺少愿意為其較高的性價比買單的用戶。
這兩年,不管是大品牌還是獨立小店,都在身體力行地把更平價的咖啡,帶入消費者的日常。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無論是寒冬的清晨,還是乏困的午后似乎都少不了一杯拿鐵咖啡在身邊。入口絲滑,香濃不膩,還有一口就讓人回溫的熱度,簡直是寒冷天氣的必備。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拿鐵似乎漸漸成為我們無法割舍的一部分,無論是疲勞犯困,還是朋友相聚,都由一杯高性價比咖啡來開啟。
很多人習慣于把平價和品質低聯系起來。但今年,肉眼可見的,平價咖啡越來越有精品化的趨勢。不同產品在對美好味道的追求上,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各自在所在的框架內去做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