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民國的軍閥幣,人們馬上會聯想到它們精致的做工和不菲的價值,經常受到藏家們的殷切關注。它們多是紀念性質的銀圓,基本不會進入市場流通,因而數量稀少,價值居高不下,通常會被有實力的藏家收入囊中。
近期我公司征集了一組錢幣,一共5枚,皆是與中國近現代史分不開的錢幣,分別是黎元洪像壹圓幣、袁像共和壹圓幣、袁像洪憲紀元幣、唐繼堯像壹圓、張作霖像壹圓幣,各一枚,保存完好,評級MS60。
黎元洪,湖北黃陂人。1864年10月19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生于黃陂木蘭鄉東廠畈,14歲隨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年編入北洋水師。1895年應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頗受器重。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推為湖北軍政鄂軍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16年6月,黎元洪在袁世凱死后繼任大總統,恢復約法,召集國會。于是當時的武昌造幣廠鑄制了黎元洪像開國紀念銀幣。1922年,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后又被直系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逝于天津。民國政壇多以里望稱人名,故人稱“黎黃陂”,至今在武漢漢口有一條路稱為“黎黃陂路”。黎元洪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此枚黎元洪像壹圓幣1912年黎元洪像無帽開國紀念壹圓銀幣一枚,鑄造精美,人像生動傳神,底版光潔無傷,銀光靚麗,圖案清晰無磨損,包漿均勻,光澤度強,整體狀態極佳。正面為黎元洪免冠戎裝七分像,周以珠圈為飾,左右兩邊有邊花圖紋,上為“中華民國”四字,下為“開國紀念幣”字樣。背面中為壹圓記值,配以嘉禾花卉圖案,上圈英文“THE PEPUBLIC OF CHINA”,下為英文記值“ONE DOLLAR”,分以五角星間隔。民國時期各路軍閥先后涌現,特別是袁世凱逝世后,軍閥們的爭斗愈演愈烈,為了總統之位紛爭不斷。黎元洪曾擔任民國大總統,也曾開鑄過自己的紀念幣,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黎元洪戴帽版銀圓和免冠版銀圓。兩種銀圓的整體設計風格類似,正面主圖都是黎元洪正像,左右各有花枝裝飾,頭像上方寫有“中華民國”,頭像下方寫有“開國紀念幣”。
當時的背景是1916,袁世凱病死,黎元洪按規定正式受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漢口銀根再次吃緊,湖北商務總會呈請湖北督軍王占元設法救濟,武昌造幣廠援引1912年南京財政部總廠開鑄第一期大總統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先例,奉命鑄造新任大總統黎元洪像“新”銀幣,黎元洪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后,同年湖北(武昌)造幣廠奉命鑄造黎元洪肖像“新”銀幣開工。顯然“新銀幣”就是指免冠版,但眾多資料都記載免冠版鑄于1912年,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在1912年確實鑄造過黎像銀幣,這就可以推論是黎像“舊”銀幣就是我們看見的戴帽版。,鑄于湖北武昌造幣廠。
民國袁像共和紀念銀幣是民國袁世凱戎裝像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壹圓銀幣,袁像共和紀念幣分天津造幣廠(1912年2月開鑄)與江南造幣廠(1913年5月至1914年2月鑄造)兩個版別,此枚為1914年造。該幣正面中央為袁世凱身著禮服的七分肖像,背面中央珠圈內楷書“壹圓”,左右交互二本嘉禾,下縈結帶,圈外有“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與英文幣值壹圓,左右分列四星四角花飾。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幣天津造幣廠鑄造的分帶有意籍雕刻師魯爾智·喬治簽名的樣幣與不帶簽名的流通幣兩種;江南省造幣廠鑄造的都沒有簽名,僅分下頜胡須濃密版與不濃密版。兩造幣廠的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幣的區別在于,江南造幣廠的正面“民”字第五筆呈方折提。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幣為民國第一個時期鑄造銀幣,時間相對較早且鑄造時間較短,流傳至今珍貴程度自然在民國銀幣前列。
1916年袁世凱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未發行,留存至今已不多見,樣幣圖案雕刻極盡精美,人像須發纖毫畢現,肩章五星尖聳,袁世凱上臺后,不滿足于民國總統的稱號與權力,一心想要當皇帝。袁世凱作為北洋軍閥的頭號人物,他的這種野心,在利益的趨勢下,受到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但要求民主共和的聲音已經在老百姓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要求民主已是時代潮流。袁世凱為了讓自己的稱帝之舉顯得更合時宜,在他的授意下,組建籌安會,為宣傳復辟帝制造勢。袁世凱假意推辭,表明此時不適合推行帝制。后來又組織召開所謂的國民代表大會,一致懇請袁世凱稱帝,實際上請愿的國民代表根本不是真正代表民意的正義之士,全是袁世凱和他的爪牙在自導自演。于是在一片請愿的呼聲中,袁世凱再三推辭后接受了帝位。他計劃在1916年初正式登基,改元“洪憲”,而洪憲飛龍幣就是這場復辟活動的歷史見證。洪憲飛龍幣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紀念袁世凱稱帝,贈送給王公貴族的獎賞。邀請了外籍雕刻大師喬治進行雕模,再由天津造幣廠負責鑄造,該幣精雕細刻,工藝考究,在近代機制幣中屬于難得的精品。
此洪憲紀元正面雕刻的是袁世凱正像,頭戴高帽,身著華服,佩戴勛章,生動傳神。背面主圖是一只展開翅膀的龍,像在空中翱翔。龍的兩只前爪,一只拿著指南針,一只拿著五支箭,這里暗含君主色彩,指南針表示皇帝的統治朝向光明之處,五支箭代表五族一統。龍的上方雕有“中華帝國”四字,下方刻有“洪憲紀元”,洪憲正是袁世凱稱帝的年號。袁世凱當上皇帝僅僅八十三天,反對與罵聲此起彼伏,曾經的北洋頭目眾叛親離,帝制只能取消,他自己最終落得病故的結局。洪憲飛龍幣短暫鑄造后,便停止繼續生產了。因此,洪憲飛龍幣從鑄造起就沒有進入流通,是以紀念性質少量發行的,傳世的數量比較少,在銀圓收藏中是一種比較珍貴的存在,好品稀缺,在各大拍賣會中亮相后通常成交價值不菲,在日常生活中能它的機會很少。
銀幣唐頭唐軍長半圓銀幣,唐繼堯紀念銀幣,圈版唐正,字口清晰全深打老包漿從銀圓背面所寫的“擁護共和紀念”字樣可以看出,唐繼堯銀圓的鑄造主要是為了紀念他當時擁護共和的功績。袁世凱不顧民心,一心稱帝,唐繼堯雖遠在云南,但他也不贊同恢復帝制,參加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
唐繼堯(1883—1927),字蓂賡,漢族,云南會澤人,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名舉人,他本人也中過秀才。1904年赴日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次年回國。1909年返云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后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蔡鍔、唐繼堯聯名通電全國,宣布云南獨立,發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運動”。護國戰爭結束后,任云南督軍兼省長。1927年2月6日唐繼堯交出政權下野。1927年5月,唐繼堯病逝,享年44歲,葬于昆明圓通山。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于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
為了紀念唐繼堯護國有功,1916年云南造幣廠開始奉命印鑄唐繼堯像擁護共和紀念幣,從形制上可以分為兩種:正面像和側面像。材質有金、銀、銅三種。唐軍長是幣界的俗稱,正面為唐繼堯正像或側像,上銘“軍務院撫軍長唐”,下為嘉禾正像,側像幣則無。因為從左到右讀唐軍長比較順口,所以這個稱呼就一直流傳下去了。
在中國近代史中,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后,張作霖出兵打敗了直系軍閥,進駐北京。1925年,張作霖率奉軍進滬,之后勢力發展至鼎盛。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能,成為國家統治者。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被迫返回東北。同年6月4日,張作霖所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炸毀,張作霖重傷后在當日死去,史稱皇姑屯事件。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廠為其設計并制做了三款紀念銀幣,分別為民國十五年(1926)、民國十六年(1927)、民國十七年(1928),均為張作霖正面像。在過去20多年的拍賣中,這些珍稀的紀念幣章都在當時創造了高價。此組錢幣里為民國15年張作霖戎裝像壹圓紀念幣,“民國15年”正面為戎裝像,上端刻“陸海軍大元帥”;背面幣緣上方為紀年“中華民國十五年”,中央珠圈內,上為太陽放射著光芒,下為“紀念”二字,左右嘉禾環繞,幣緣下端刻“ONE DOLLAR”(壹圓)。因為它只是紀念“安國軍”組建,張作霖出任總司令和海陸軍大元帥。而“安國軍政府”當時還尚未成立,因而并未使用“龍鳳黼黻”的國徽圖案。此幣性質為紀念幣,總共有4種,這只是其中之一。民國十三年張作霖出兵打敗直系軍閥后,把持北洋軍閥政府,民國十五年(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為此,由天津造幣廠制造此幣。中國最貴的20個古錢幣之“張作霖紀念幣”并未發行,存世僅見樣幣,張作霖大元帥紀念幣有十五到二十枚左右。以上共5枚錢幣,各自發行的意義與時代背景均有不同,但共同見證了中國多軍閥時代的近現代歷史,因發行有限,所以存世稀少,完整的幾枚在一起更是十分珍貴難得,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