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材料繪畫是中國美術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產物,順應了當代藝術發展的需要,成為了中國美術架上藝術的創新平臺。
自201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正式成立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以來,舉辦了很多重要展覽。綜合材料繪畫作為架上藝術時代變革的先行者,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創作慣性和固有格局。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主任胡偉所說,綜合材料繪畫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反映出它在時代語言轉換中的開放立場,其最根本的學術價值在于打破原有畫種的疆界,使傳統技法獲得新生,給予當代藝術表現更大的生長空間。正是因為綜合材料繪畫是獨立于國、油、版等傳統畫種的當代藝術表現平臺,才能夠較少地受到傳統模式的束縛,從而積極推進各類藝術實踐。
“綜合材料繪畫雖然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藝術,但它不是西方當代藝術的翻版,更不是西方混合媒材的中國化,而是中國本土的在中國美術發展進程中隨時代而生的產物。中國現在需要當代藝術,需要與國際接軌,也需要挖掘中國美術的原創力。如果沒有原創的藝術,就沒有過去和現在,也沒有未來。”胡偉很早就談到了“中國美術的原創力”。
同時他也提出,中國當代藝術最核心的任務,是要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把它從西方的框架下挪回到中國的支點上來。
如何去傳承自己的文化根脈?歷代經典如何拿到當下來發揚和煥發新的生命?如何適應當下人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現在的美術如何與國際對話?都是藝術家們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綜合材料繪畫在技法上不設限,創作理念開放。“材料是為藝術,為繪畫服務的,材料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材料的精神是為繪畫藝術再升華的,它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任曉軍《塵封的旅記》中的繩子與拆解的行李箱充滿了張力和沖擊力。綜合材料繪畫讓他的藝術創造得到了真正地釋放。他認為綜合材料繪畫應該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獨有的藝術創造的形式、模式,一條超越西方的藝術形式,尋找到我們自己的東方藝術語境,更好地開拓發展中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