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時間 :1949 年初 - 5 月。
票面特征 :正面左側為帆船圖,右側為火車圖,背面為花符及漢文行名和面值,票面尺寸為 138mm×70mm,采用凸印三色印刷工藝,冠號只有 123 一個冠字。
收藏價值 :該紙幣的圖案設計既展現了當時的交通運輸方式,又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目前九品以上價格在 8000 元左右。
夏朝至商朝:最早的貨幣是海貝,后來出現了人工貝幣,如石貝、玉貝、蚌制貝、骨貝等。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制成的金屬貝。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以諸侯割據為特色的四大貨幣體系,包括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即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結束了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漢朝:漢武帝時期始行“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制作精美,深受歡迎,其后各朝累鑄,沿用至唐初長達700余年。
三國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宋朝: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出現了大量地鑄造鐵錢。同時,北宋太宗時期出現了“交子”,是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元朝:元朝時期,紙幣的使用更加廣泛,出現了“中統元寶交鈔”等紙幣。
明朝:明朝初期,銅錢和紙幣并行使用,但后來因為紙幣濫發導致通貨膨脹,銅錢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清朝:清朝時期,除了銅錢外,還出現了銀兩和銀元。清朝末期,西方的機制幣技術傳入中國,開始鑄造機制銀幣和銅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