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防雷原理:尖端放電與接閃功能
尖端放電效應
避雷針的頂部為尖銳結構(接閃器),當雷云靠近時,尖端附近的電場強度顯著增強,使空氣電離形成放電通道。此時,避雷針作為 “主動引雷體”,優先吸引雷電流向自身放電,避免被保護物體(如建筑、設備)直接遭受雷擊。
雷電流傳導與泄放
當雷中接閃器后,雷電流通過 升降桿內部的導體(如銅芯導線、金屬桿體)快速傳導至 接地裝置(接地體和接地線)。 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分散到大地中,通過降低接地電阻(通常要求≤10Ω),確保雷電流安全泄放,避免被保護物體因電位升高而引發反擊或火災。二、升降桿結構的功能優勢
1. 可調節高度的靈活性
場景適配:通過手動(如搖把、液壓)或電動(電機驅動)方式升降桿體,靈活調整避雷針高度(常見范圍 5~30 米),適用于不同場景: 臨時場景:戶外露營、應急救援、展會搭建等,需快速部署且不固定安裝。 復雜環境:車載、船載設備需根據行駛高度調整,避免限高障礙;或高層建筑維護時臨時升高避雷范圍。
2. 結構設計的安全性
抗風抗震:桿體采用高強度材料(如鋁合金、不銹鋼、碳纖維),結合桁架或套管結構,確保升降過程中穩定可靠,可抵御強風(如 10 級以上)和震動。 絕緣與導電平衡:桿體若為非金屬材質(如碳纖維),內部需內置導電芯體,確保接閃后雷電流有效傳導;若為金屬材質,則需表面做防腐處理(如鍍鋅、噴塑),延長使用壽命。三、核心組件協同工作流程
-
接閃器(頂部):
通常為銅制或不銹鋼尖端,負責主動吸引雷電,材質需耐腐蝕、導電性能優異。 升降桿體: 傳動機構:手動型通過齒輪、蝸輪蝸桿或液壓泵驅動升降;電動型采用電機 + 絲杠 / 鏈條傳動,支持遠程控制(如遙控器、智能系統)。 限位裝置:設置 / 限位開關,防止過載或桿體失控。 接地系統: 接地線:需使用截面積≥16mm² 的銅纜,連接桿體與接地體,確保低阻抗通路。 接地體:多為銅包鋼棒或角鋼,埋入地下≥0.5 米,通過降阻劑降低接地電阻。 輔助功能模塊(可選): 測風儀 / 傾角傳感器:實時監測桿體受力,防止極端天氣下傾倒。 自動復位裝置:電動型桿體在斷電時可手動復位,避免高空懸停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