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天使用透水磚鋪設路面(如人行道、廣場、停車場、慢車道等)相比傳統的密實鋪裝(如混凝土、瀝青、普通不透水磚),具有一系列顯著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快速排除地表積水,避免積水和水洼:
核心優勢: 透水磚內部和磚縫具有大量連通孔隙,雨水能快速滲透到下面基層和土壤中。 效果: 大大減少甚至消除路面積水和水洼,行人、自行車出行更安全方便,車輛行駛水花飛濺減少,提升步行舒適度和安全性。有效補充地下水,促進水循環:
原理: 雨水透過磚體和基層滲入地下,補充被過度開采或城市化阻斷的地下水。 生態價值: 維持區域水循環平衡,緩解地下水位下降問題,對生態環境有益。顯著減輕城市排水系統壓力,緩解內澇:
問題解決: 傳統硬質路面產生大量地表徑流,短時間內涌入排水管網,極易超過其負荷能力,導致城市內澇。 機制: 透水磚能夠就地吸納、滯留、滲透雨水(實現源頭減排),大大減少排入市政管網的水量和峰值流量。 效果: 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核心技術之一,有效降低暴雨時發生內澇的風險。減少路面濕滑,提高行走和行車安全性:
原理: 雨水迅速下滲,磚表面積水少,不易形成水膜。 效果: 行人行走時不易打滑,增加鞋底摩擦力;自行車和低速行駛的車輛輪胎抓地力更好,減少雨天交通事故隱患。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原理: 雨水滲透后,部分儲存在磚體和基層中。天氣晴好時,水分蒸發吸熱,降低地表溫度。 效果: 相比不透水鋪裝,透水磚路面溫度更低,有助于調節周邊小氣候,減輕夏季城市熱島效應,提高環境舒適度。減少路面濺水和噴霧:
原理: 沒有表面積水,車輛快速駛過時不會產生大量水花和噴霧。 效果: 提高行車能見度,增強行人安全,減少車輛清洗頻率。降低交通噪音:
原理: 透水磚的多孔結構能吸收一部分輪胎與路面接觸產生的噪音(空腔共鳴和泵吸效應),同時消除了輪胎碾壓水面產生的噪音。 效果: 在雨天和平時都能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提供更安靜的環境。良好的抗凍融性能:
原理: 透水結構允許水分快速下滲,減少了水分在磚體內部滯留結冰的機會。 效果: 在寒冷地區,相比不透水磚或混凝土,透水磚因凍脹而開裂、破損的風險更低,耐久性更好。環保材料與可持續性:
許多透水磚采用工業廢料(如煤矸石、礦渣)或再生骨料制成,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符合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總結來說,雨天使用透水磚最主要的優勢就是:
解決“水”的問題: 快速排水不積水、補充地下水、減輕內澇。 提升“安全”與“舒適”: 減少濕滑、減少濺水噴霧、降低噪音。 改善“環境”: 緩解熱島效應、促進生態平衡。
當然,透水磚也有其適用條件(如不適合重型車行道)和需要合理的設計施工與維護(定期清理孔隙防堵塞),但其在應對雨水方面的綜合效益遠優于傳統不透水鋪裝,是現代生態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鋪裝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