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長沙一處文旅小鎮的改造項目中,中山藍翠鳥新型環保材料公司供應的 80 噸水包砂,為小鎮建筑披上了一層兼具古樸質感與現代防護性能的 “外衣”。這些水包砂不僅精準還原了當地傳統建筑的風貌特色,更以過硬的品質為小鎮的文化旅游發展注入新活力。
該文旅小鎮坐落于長沙望城區,緊鄰湘江畔,周邊分布著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遺址,是長沙打造 “文旅融合示范區” 的重點項目。小鎮改造旨在保留歷史文脈的同時,打造集民俗體驗、特色餐飲、非遺展示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因此對建筑外觀的 “古樸質感” 和 “文化適配性” 提出了極高要求。此前,小鎮部分建筑因使用普通涂料,出現了色彩失真、風格突兀等問題,與周邊歷史景觀格格不入。
為找到既能還原傳統石材質感,又能適應南方濕潤氣候的材料,項目方歷時 3 個月考察了 12 個品牌,最終藍翠鳥水包砂憑借 “高仿真度 + 強耐候性” 的雙重優勢入選。“我們需要的是‘第一眼像古石,十年后還像古石’的材料。” 小鎮規劃負責人藍翠鳥提供的樣品在模擬老化測試中,歷經 500 小時紫外線照射和 200 次冷熱循環后,仍保持著青灰色砂巖的原始紋理,這是其脫穎而出的關鍵。
此次應用的水包砂采用藍翠鳥 “古法彩砂復刻技術”,精選湖南本地天然青石板破碎后的礦砂為原料,通過 7 道研磨工序控制砂粒粒徑在 0.3-0.8mm 之間,再以特殊膠黏劑包裹,最終呈現出帶有細密鑿痕紋理的仿古建筑效果。針對小鎮臨湘江、空氣濕度大的特點,產品特別添加了防霉因子,經檢測防霉等級達 0 級,可有效防止墻面長青苔。同時,其耐水性能達到 96 小時無異常,能抵御長沙梅雨季的持續降雨。
為精準匹配小鎮不同區域的建筑風格,藍翠鳥技術團隊展開了細致的 “色彩定制” 工作:針對核心景區的仿古城墻,調配出深褐色仿麻石效果;民俗街區的商鋪則采用淺灰色仿花崗巖質感;而臨江棧道旁的觀景臺,選用青灰色仿砂巖紋理,與對岸的古民居遺址形成視覺呼應。施工時,團隊創新采用 “分層噴涂法”,先噴底色層模擬石材底色,再噴紋理層塑造鑿痕感,最后罩面時添加微量鐵紅色漿,營造出歷經歲月侵蝕的 “風化效果”。
“最難的是讓現代工藝做出‘時光的味道’。” 藍翠鳥駐場技術員介紹,為還原古墻的 “斑駁感”,他們在部分墻面故意保留 10%-15% 的 “自然色差區”,通過控制噴涂壓力形成深淺不一的紋理,這種處理讓不少游客誤以為是 “翻新的老石材”。施工期間,團隊還同步完成了 3 處百年老墻的修復工作,采用 “局部點補法” 將水包砂與原有石材無縫銜接,確保新舊墻面風格統一。
改造后的小鎮試運營期間,客流數據亮眼。據統計,周末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 5000 人次,較改造前增長 3 倍,其中 “古墻打卡點” 成為小紅書熱門話題,相關筆記超 2000 條。經營非遺剪紙店的周老板笑著說:“墻面換成仿青石質感后,店里的老物件擺著更有味道了,客單價都提高了 20%。”
藍翠鳥華中區域總監文旅小鎮改造是對材料 “功能性” 與 “文化性” 的雙重考驗。此次長沙項目的實踐證明,水包砂不僅能做 “建筑的防護服”,更能當 “文化的傳聲筒”。目前,雙方已簽訂二期合作協議,計劃再采購 50 噸水包砂用于小鎮拓展區建設。
漫步改造后的小鎮,青灰色的仿石墻面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墻面紋理與百年古民居的石材渾然一體,連墻角的青苔都 “長” 得恰到好處。這 80 噸水包砂,以現代技術復刻了時光的印記,讓小鎮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具備了應對未來歲月考驗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