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極保護系統的核心原理是干預金屬的電化學腐蝕過程,通過外部手段將被保護金屬結構整體變為腐蝕電池中的“陰極”,從而阻止其發生氧化腐蝕。
金屬腐蝕的本質是自發的電化學過程:當金屬處于電解質環境(如土壤、水、海水)中時,會形成無數微小的“腐蝕電池”——金屬表面的陽極區域失去電子,電子流向陰極區域,陽極的金屬離子不斷溶解到電解質中,最終導致金屬結構破損。
陰極保護系統通過兩種方式阻斷這一過程,具體原理如下:
1. 犧牲陽極法(原電池原理)
工作方式:將一種電極電位更低(更活潑)的金屬或合金(如鋅、鎂、鋁合金)作為 “犧牲陽極”,與被保護金屬(如鋼鐵管道)直接連接,并共同埋入電解質環境中。
原理核心:由于犧牲陽極的電位比被保護金屬更低,它會優先成為腐蝕電池中的 “陽極”,主動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并逐漸被消耗;而被保護金屬則因持續獲得電子,始終處于 “陰極” 狀態,避免了自身的氧化溶解。
特點:無需外部電源,結構簡單、成本低,但犧牲陽極消耗較快,需定期更換,適用于小面積或低電阻率環境(如淡水、土壤)。
2. 外加電流法(電解池原理)
工作方式:通過智能恒電位儀(核心設備)提供外部直流電源,將電源的負極連接到被保護金屬(使其成為電解池的陰極),正極連接到“輔助陽極”(如石墨、鈦基陽極),并將輔助陽極埋入電解質環境中形成回路。
原理核心:外部電源持續向被保護金屬提供電子,抵消其因腐蝕可能失去的電子,使其電位維持在“保護電位”區間(通常為-0.85V~-1.2V,相對飽和硫酸銅參比電極);同時,輔助陽極作為電解池的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如電解質中的氯離子放電生成氯氣),但自身消耗緩慢。
特點:需外部電源,可通過恒電位儀精準調控保護電位,適用于大面積、高電阻率環境(如長輸管道、海洋平臺),維護成本低、保護周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