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認知里,新型墻面材料常被貼上 “丟古韻、不耐用” 的標簽 —— 要么無法還原古建筑的歷史質感,要么性能薄弱難以應對復雜環境。藍翠鳥水包砂在江西婺源李坑古村的保護性修繕工程中,卻徹底打破了這種偏見。作為 28 棟明清徽派民居外立面修復的核心材料,其供應 42 噸產品,以 “復刻古韻 + 強韌性能” 的雙重優勢,為這座 “中國最美鄉村” 古村注入新型材料的綠色修繕活力。
李坑古村保留著 “小橋流水人家” 的典型徽派格局,此次修繕涉及 2.8 萬平方米建筑立面,既要守護 “白墻黛瓦、馬頭翹角” 的傳統意境,又要應對婺源多雨潮濕、夏季高溫的氣候挑戰。項目啟動初期,當地村民與文保工作者顧慮重重:“老房子的磚縫肌理、墻面斑駁感是幾百年歲月養出來的,新型涂料哪能仿得像?”“聽說化學材料不耐曬,過兩年掉漆開裂,反而破壞古村風貌。”
藍翠鳥以水包砂徽派肌理復刻特性,破解 “形似神離” 的核心顧慮。技術團隊深入古村采集 15 處典型建筑的磚石樣本,通過光譜分析還原墻面風化紋理,采用 “黃山天然彩砂 + 植物基成膜劑” 配方:復刻 “黛瓦灰” 時,選用 0.2-0.5mm 粒徑的石英砂,模擬瓦片歷經風雨的溫潤質感;還原 “馬頭墻” 磚縫時,通過彩砂梯度分布,呈現磚塊自然咬合的凹凸肌理;甚至針對墻面百年雨水沖刷形成的細微斑駁,創新添加微量天然礦物顆粒,讓涂層自帶 “歲月沉淀感”。在對比展示區,水包砂樣板與百年老墻并置,連磚縫處的青苔痕跡都高度一致,從事徽派修復 30 年的匠人驚嘆:“閉眼摸都分不清,這新型材料竟留住了李坑的魂。”
針對 “新型材料不耐用” 的認知偏差,水包砂耐候抗損強化優勢給出有力實證。為適配婺源氣候,產品做了三重性能升級:以稻殼灰改性乳液替代傳統化工基料,提升涂層韌性,-8℃至 35℃溫差下拉伸率達 220%,有效抵御墻體因溫度變化產生的微裂;添加納米級氧化鋅,抗紫外線老化性能提升至 4500 小時無明顯褪色,遠超行業平均 3000 小時標準;表面做疏水處理,經 72 小時連續淋水測試無滲水,耐水性能較傳統涂料提升 40%。試涂的 6 棟臨水民居,歷經兩個梅雨季與夏季高溫,墻面無返潮、無霉斑、無褪色,而相鄰采用傳統石灰砂漿修補的墻面,已出現 2 處起鼓剝落,形成鮮明對比。
水包砂低碳施工適配特性進一步強化新型材料的環保認知。傳統古村修繕需鏟除舊墻面,產生大量建筑垃圾,而水包砂可直接在穩固基層施工,配合低壓噴涂設備,單棟樓施工粉塵排放量較傳統工藝減少 88%;施工時無刺激性氣味,VOC 含量僅為國家標準的 1/5,現場空氣質量檢測顯示甲醛濃度<0.02mg/m³,達到室內環境標準。修繕期間,古村正常對外開放,沿街茶館店主反饋:“沒聞到怪味,也沒看到堆廢料,工人噴完第二天墻面就干了,一點不影響游客逛古村。”
藍翠鳥水包砂在李坑古村的應用,為古村修繕提供了新型材料的認知革新范本。通過徽派肌理復刻、耐候抗損強化、低碳施工適配等產品固有優勢,用事實證明新型材料不僅能精準傳遞歷史韻味,更能在耐用性、環保性上超越傳統材料。目前,婺源汪口、江灣等 4 處古村修繕項目已主動引入該材料。這種 “以科技還原傳統,以新型材料守護遺產” 的模式,正推動古建保護領域形成更開放的材料選擇標準,讓文化傳承與新型材料的創新發展真正同頻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