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旅游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看山看水”的粗放式發展,到“懂山懂水”的精細化運營,從單一景點競爭到全域旅游生態構建,行業對管理的科學性、服務的精準性、決策的智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一景通智慧旅游信息化平臺”與“一景通綜合管控平臺”應運而生,二者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共同推動旅游景區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驅動”,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為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破局傳統痛點:為何需要“一景通”?
傳統景區管理長期面臨三大頑疾:一是“信息孤島”——各部門數據分散存儲,形成“豎井效應”,導致資源調配滯后、應急響應遲緩;二是“服務割裂”——游客需在不同平臺重復操作,體驗碎片化,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三是“管理粗放”——依賴人工統計和經驗判斷,缺乏實時動態監測手段,易造成擁堵、超載等安全隱患。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景區運營效率,更影響了游客滿意度與品牌形象。
“一景通”的出現,正是為了打通這些堵點。它并非簡單的工具疊加,而是以“全局視角+底層架構”重構管理邏輯,將原本孤立的票務、安防、客流、營銷、運維等模塊納入統一平臺,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與業務的協同聯動,讓景區管理從“局部優化”躍升為“整體智治”。
二、雙平臺協同發力:構建全域智慧生態
1. 一景通智慧旅游信息化平臺:游客需求的“翻譯官”
該平臺以“游客為中心”設計,聚焦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服務閉環:
行前預判: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畫像(年齡、地域、消費習慣),提前預測熱門時段、熱門路線,輔助景區制定彈性門票政策,引導錯峰出行;
行中陪伴:集成AR導航、語音導覽、智能停車、一鍵求助等功能,游客掃碼即可獲取實時位置指引、周邊設施查詢等服務,甚至能根據興趣偏好隱藏玩法;
行后沉淀:自動生成電子游記,鼓勵用戶分享至社交平臺,同時收集反饋意見,為產品迭代提供依據。
這一平臺的本質,是將游客的每一個需求轉化為可感知、可觸達的服務,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更加從容。
2. 一景通綜合管控平臺:景區運行的“中樞神經”
如果說信息化平臺是“前臺”的服務窗口,那么綜合管控平臺則是“后臺”的大腦中樞。它整合了物聯網、云計算、AI算法等技術,賦予管理者“千里眼”和“順風耳”:
一張圖掌控全局:GIS地圖直觀呈現景區內人流密度、車輛軌跡、環境監測數據(如空氣質量、水質)、設施狀態(如廁所占用率、充電樁空閑數),異常情況自動標注紅點預警;
一套規則高效調度:基于預設閾值觸發智能指令——當某區域人流超標時,自動啟動分流方案,推送替代路線至游客手機;當設備故障報警時,同步派單至維修人員移動端;
一組模型科學決策:利用歷史數據訓練預測模型,模擬不同場景下的客流承載量、收入波動趨勢,為定價策略、活動策劃、資源配置提供量化依據。
通過這一平臺,景區管理者得以擺脫“救火式”工作模式,轉而以數據為錨點,實現資源的前置化配置與風險的預控式管理。
三、雙劍合璧的價值釋放:看得見的改變正在發生
在某歷史文化名城的實踐中,“一景通”雙平臺展現出強大的落地效能:
效率革命:線上購票率達90%,自助核驗通道使入園時間縮短至30秒以內,高峰期排隊長度減少70%;
安全升級:通過人臉識別與黑名單庫比對,累計攔截高風險人員百余次;暴雨天氣下,系統自動關閉山區步道并推送避險通知,實現零事故;
經營增效:基于游客動線分析新增文創商店布局,帶動二次消費增長45%;淡季推出“夜游+非遺展演”組合套餐,上座率同比提升60%;
口碑重塑:游客滿意度調查顯示,95%的用戶認可“一站式服務”體驗,社交媒體正面評價占比達88%。
這些改變的背后,是“一景通”對“人貨場”關系的重新定義——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的經營,而是通過數據流動激活全要素生產率,讓每一寸土地、每一個環節都釋放出更大價值。
四、未來已來:不止于“管”,更在于“生”
隨著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技術的演進,“一景通”的邊界仍在不斷拓展。未來的智慧景區,將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交融:虛擬導游可與真實場景互動解答疑問,數字藏品能串聯線上線下文化體驗,碳排放監測助力打造綠色低碳景區……而這一切的基礎,正是“一景通”所構建的數據底座與開放生態。
站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一景通”的意義早已超越工具本身。它是景區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型的催化劑,是政府監管從“事后追責”向“事前預防”轉變的支撐點,更是中國旅游業走向全球化競爭舞臺的技術名片。當每一處風景都能被“智慧”溫柔以待,當每一次旅程都成為美好的回憶,這便是“一景通”寫給時代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