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重寶是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造的金屬貨幣,材質含銅、鐵、銀。錢文為隸書“崇寧重寶”四字對讀,屬折十大錢,直徑約35毫米,重10-12克,采用翻砂鑄造工藝,輪廓規整,銅色青白 。該錢版式達300余種,含狹寧、闊寧、降寶等類別,部分背面帶星、月等標記,存世量較大但精美品稀缺 。
該錢始鑄于崇寧二年,與崇寧通寶同為“崇寧改制”貨幣體系的組成部分 。因強制規定折抵十枚小平錢流通,引發民間私鑄,導致經濟秩序紊亂,停鑄后流通價值降至當二。梧州元豐監遺址出土崇寧錢數量最多,采用母錢翻砂技術鑄造,體現了北宋鑄幣工藝水平 。現存特殊版別如珠點寧、曲冠寧在拍賣市場中呈現價格波動,成交價達25500元 。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后錢體呈紅色。
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明嘉靖以后,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制,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