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退火爐通過精準控溫的加熱、保溫與冷卻工藝,將鋼中硬脆的片狀或網狀碳化物轉化為軟韌的球狀碳化物,核心目標是降低鋼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同時為后續淬火提供均勻組織,其工作原理圍繞 “碳化物溶解 - 析出球化” 展開,分三大核心階段:
一、加熱升溫:促碳化物初步溶解
加熱溫度需嚴格控制在 Ac1(珠光體轉奧氏體起始溫度)至 Ac3(鐵素體轉奧氏體終了溫度)之間,通常為 700-750℃(如軸承鋼 GCr15 的 Ac1 約 730℃),避免溫度過高導致奧氏體晶粒粗大。
爐內加熱元件(電阻絲或燃氣燒嘴)通過輻射與對流傳熱,精密溫控系統(配 PID 算法與多點熱電偶)將升溫速率控制在 5-10℃/min,防止工件因溫差大產生熱應力開裂。溫度升至 Ac1 以上后,鋼中珠光體開始轉奧氏體,片狀滲碳體(Fe₃C)邊緣逐步溶解,形成碳濃度不均的奧氏體;未完全溶解的滲碳體碎片,成為后續碳化物球化的 “核心”,為球化奠定基礎。
二、保溫階段:育球狀碳化物核心
保溫是關鍵環節,需在 Ac1 稍上 10-30℃恒溫 2-6 小時,借原子擴散實現碳化物形態轉變。
此溫度下,奧氏體中碳呈過飽和狀態且原子具備擴散能力:一方面,未溶解的滲碳體碎片表面能量高,吸引周圍奧氏體中的碳原子沉積;另一方面,片狀滲碳體棱邊、尖角處曲率半徑小、表面能高,碳原子易向曲率大的平面擴散,使尖銳邊緣變圓潤。同時,未溶解的碳化物顆粒通過 “Ostwald 熟化” 效應 —— 小顆粒因溶解度高溶解,大顆粒因溶解度低長大,最終形成分散均勻的球狀碳化物核心。此階段爐內需通氮氣、氨分解氣等中性 / 弱氧化性氣氛,維持氧含量≤0.1%,防止工件表面氧化脫碳。
三、緩慢冷卻:保碳化物穩定球化
冷卻需以 1-3℃/min 的極慢速率降至室溫,為球狀碳化物穩定析出創造條件。
溫度降至 Ac1 以下后,奧氏體開始轉珠光體,過飽和的碳原子優先在前期形成的球狀核心上析出,而非重新形成片狀滲碳體。緩慢冷卻為碳原子提供充足擴散時間,使其均勻附著在球狀核心表面,長成直徑 0.5-2μm、分布彌散的球狀碳化物。若冷卻過快,碳原子來不及擴散,易形成片狀或針狀碳化物,導致球化失敗;溫度低于 600℃后,可將冷卻速率提至 5-8℃/min 縮短周期,此時碳化物形態已穩定,不影響效果。
此外,兩大輔助系統保障工藝穩定:一是氣氛控制系統,通保護氣氛防氧化脫碳,確保碳化物成分與形態穩定;二是熱風循環系統,爐內風機推熱空氣強制循環,配合導流板使爐內溫差≤±3℃,避免工件局部球化不均(如局部仍呈片狀碳化物)。
綜上,球化退火爐以 “低溫加熱 - 恒溫孕育 - 緩慢冷卻” 的工藝組合,利用原子擴散與碳化物演變規律,實現鋼的軟化與組織均勻化,為后續加工或熱處理提供優質基材,廣泛應用于軸承鋼、工具鋼、模具鋼等需改善加工性能的鋼材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