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搶險、洪澇災害后的場地,常常淪為一片泥濘 —— 車輛輪胎陷入淤泥深達半米,即便四驅越野車也難以脫困;人員徒步前行時,鞋子沾滿泥漿,每走一步都需耗費巨大體力,嚴重拖慢救援與作業進度。而臨時鋪路板針對泥濘場景的 “痛點”,用三大特性實現 “泥潭通行自由”。
首先是底部防滑設計,牢牢 “抓” 住松軟地面。優質臨時鋪路板底部設有密集的防滑凸點或波紋結構,鋪設時凸點能嵌入淤泥表層,形成穩定的支撐點,避免板體在車輛碾壓下滑動或下陷。在某次南方洪澇救援中,救援團隊面對一片積水 1 米深的泥濘農田,僅用 2 小時鋪設臨時鋪路板,原本連拖拉機都無法進入的場地,載重 10 噸的物資車得以平穩通行,將飲用水與食品快速送達被困村民手中。
其次是高強度材質抵御泥漿侵蝕。泥濘環境中,污水與泥沙易腐蝕普通板材,而應急用臨時鋪路板多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或改性復合材料,不僅防水性強,還能抵御泥漿中的酸堿物質侵蝕,即便長時間浸泡在污水中,也不會出現變形、開裂。鋪設后無需擔心板材損壞,救援結束后只需沖洗表面泥漿,即可回收復用。
最后是輕量化設計適配泥濘場地搬運。泥濘場地大型機械難以進入,鋪路板的搬運只能依賴人工或小型設備。應急鋪路板單塊重量控制在 30-80 公斤,2-3 人即可合力搬運,無需依賴起重機;部分輕型板甚至可折疊收納,方便用沖鋒舟或救援直升機運輸到車輛無法抵達的泥濘深處,真正實現 “哪里需要,就鋪到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