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光幕探測精度問題上,這件事實際上顯得神秘莫測,實際上邏輯非常簡單。光幕的本質就是一排發光管和一排接收管,發射端“打”出一道一道的紅外光線,接收端把這些光線收進來,形成一個看不見的光柵。
凡是有什么遮擋了其中的一條光的系統都會馬上感知到。那么探測精度由高到低呢?要從“光線的密度”與“電子的頭腦”談起。
光幕探測精度實質上依賴于光束排列間距。
光束愈密、間距愈小,則可探測愈細物體。例如,普通手指檢測型光幕之間的距離可能僅為14mm或更少,這使得只需一個手指伸入就能阻擋光。
相反地,若光束間隔為30mm,則僅能確保檢測到手掌尺寸的目標。即光幕的“分辨率”實際上由光束間隔所決定,像素點越多越好,原理相同。
再來說說電子部分。
光幕并非簡單的一個光點亮即可,其發射端將按順序進行掃描,如第一光點亮,接收端探測到位后再輪到第二光。
如此循環的速度異常之快,在數十毫秒內就完成了一輪的循環。與上控制器判斷邏輯相配合,可準確鎖定哪束光束受到阻擋,進而得知障礙物尺寸及位置。
其中所采用的高速掃描與同步技術實際上就是探測精度上的“隱形保障”.離開了這些技術,再密集的光幕都不過是擺設。
也有一點易被忽視,那就是光線的穩定。你想,如果光束強度不穩定,或者環境里有干擾(例如陽光直射,灰塵,油霧等),接收端就可能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