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推廣預算成為經營桎梏,餐廳是否只能陷入“守店等客”的被動局面?
在餐飲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頭部品牌憑借雄厚的實力,可以通過全媒體廣告投放、跨界營銷合作等方式搶占流量高地,而大量中小餐廳受限成本壓力,無力承擔高額的線上廣告成本,傳統的線下宣傳又往往面臨著客群不準、觸達效率低等問題,導致轉化效果不如人意。盲目采取的促銷策略,短期內吸引了部分價格敏感型客群,卻壓縮了利潤的空間,同時又難以形成穩定的客戶粘性。
事實上,餐飲行業作為體驗型消費領域,其運營的邏輯不是資金驅動下的流量堆砌,而是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價值深耕。這種價值的深耕,既體現在食材品質的把控、菜品口味的優化等產品層面,也涵蓋了線上店鋪診斷、視覺優化、策略制定以及場景營造等多個維度。
一家擁有17年歷史、8家連鎖門店的餐廳,其線上門店形象簡單、套餐體系混亂,缺乏線上運營經驗,同時對于線上廣告的投入較為謹慎,希望在廣告零投入的情況下做出效果。再惠運營師接手后對線上店鋪的套餐進行優化,從“價格-場景-受眾人群”對上架的套餐設立標簽,合并重疊項、優化套餐組合,將40+套餐精簡到20個以內;提取品牌的文化底蘊,萃取文化符號,并將其轉化到店鋪視覺效果的每個角落,令線上門店煥然一新,也獲得了餐廳的高度認可;面對8家連鎖門店,在全局診斷時分層制定策略,對于優質門店保轉化沖榜單,對于潛力門店提曝光拉轉化,對于待提升門店補基建引流量,根據各層級的目標,投入相應的資源,從而達到想要的運營效果。在未投入額外推廣費用的基礎上,線上營收提升了20%;其中3家門店登上了點評平臺區域榜單的頭部位置,借勢榜單光環,在目標客群中建立了清晰的品牌認知。
在資源受限的時候,餐廳的運營要找到成本低、有效果的支點,撬動它,就撬動了自然流量,搭配上吸引用戶注意力的視覺效果不但能提升點擊率,更能傳遞品牌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