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基脫硫劑粉劑使用指導方案 一、前期準備階段 (一)產品選型核對 依據實際工況參數(煙氣溫度、SO₂初始濃度、處理風量、出口排放標準),核對所選鈣基脫硫劑粉劑的關鍵指標,確保匹配度,核心指標需滿足: 活性鈣含量(以 Ca (OH)₂計):≥90%(高要求場景需≥95%); 比表面積:低溫工況(80-200℃)≥40m²/g,中高溫工況(200-800℃)≥30m²/g; 粒徑分布:D50(中位粒徑)控制在 10-50μm,避免粒徑過大導致反應不充分,或過小產生粉塵飛揚。 檢查產品包裝完整性,若為袋裝需確認無破損、受潮,若為罐裝需檢查密封狀態,受潮結塊(結塊粒徑>1mm)的粉劑不得直接使用,需破碎篩分后檢測活性,活性下降超 10% 則禁止使用。 (二)系統檢查與準備 存儲系統:確認粉劑存儲倉密封性良好,配備除濕裝置(濕度控制在≤60%),防止粉劑吸潮結塊;存儲倉底部需設置流化裝置(如氣化板),流化風壓控制在 0.2-0.3MPa,確保粉劑下料順暢。 輸送系統:檢查氣力輸送管道(或螺旋輸送機)無堵塞、泄漏,管道內徑需與粉劑粒徑匹配(內徑≥50mm),氣力輸送風速控制在 15-25m/s,避免風速過低導致管道堵塞,或過高造成粉劑磨損、輸送量不穩定。 反應系統:針對半干法脫硫(如循環流化床),檢查霧化噴嘴霧化效果,確保霧化顆粒粒徑≤100μm,噴嘴角度根據反應塔直徑調整(通常為 30°-60°),保證粉劑與煙氣均勻混合;針對濕法脫硫,檢查攪拌裝置轉速( 100-300r/min),確保粉劑在吸收塔內充分溶解,無沉積。 二、實操運行階段 (一)投加量計算與初始投加 投加量計算:根據煙氣中 SO₂質量流量、目標脫硫效率,按以下公式計算理論投加量,實際投加量需乘以 1.1-1.3 的安全系數(需根據工況波動調整): 理論投加量(kg/h)= [煙氣量(m³/h)× SO₂初始濃度(mg/m³)× 2.8/10⁹] ÷ 脫硫效率 (注:2.8 為 Ca (OH)₂與 SO₂反應的理論質量比,即 74/64≈1.156,考慮鈣利用率后取 2.8 作為實際計算系數,具體可根據所選產品鈣利用率調整) 初始投加:啟動系統時采用 “低負荷漸進投加” 方式,初始投加量為理論投加量的 60%-80%,運行 30 分鐘后檢測出口 SO₂濃度,若未達標再逐步增加投加量,每次調整幅度不超過 10%,避免一次性投加過多導致固廢量激增或系統堵塞。 (二)運行參數監控與調整 核心參數監控:每 15-30 分鐘記錄一次關鍵參數,確保處于范圍: 煙氣溫度:低溫工況(半干法)控制在 120-180℃(高于煙氣露點 10-20℃,防止結露腐蝕),中高溫工況(干法)控制在 200-600℃(根據產品溫度窗口調整); 出口 SO₂濃度:需穩定低于排放標準(如≤35mg/m³),若出現濃度波動(波動幅度>10%),及時排查原因; 粉劑輸送量:通過流量計實時監控,確保與設定值偏差≤5%,偏差過大時檢查輸送系統是否堵塞、流化風壓是否正常。 動態調整策略: 當 SO₂初始濃度升高(如超出設計值 10%):適當提高投加量(每次增加 5%-10%),同時提高反應系統攪拌轉速(濕法)或流化風量(半干法),增強混合效果; 當煙氣溫度降低(如低于設計值 10℃):若為低溫工況,可適當提高粉劑比表面積(更換更細粒徑產品),或增加投加量;若為中高溫工況,需檢查加熱裝置,避免溫度低于產品活性溫度下限; 當固廢含水率過高(半干法固廢含水率>15%):降低粉劑投加量(每次減少 5%),或提高煙氣進口溫度(10-20℃),促進水分蒸發。
